首页

长春楠楠视频

时间:2025-05-26 00:05:31 作者:报告:亚洲留学地热度走高 爱尔兰首进留学意向榜前十 浏览量:56077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教育何为

  ——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原所长杨小微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并以此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教育的时代责任。在此背景下,“教育何为、教育何往”成为需要深入思考的重大课题。面向未来,教育发展的方位在哪里,方向是什么,还存在哪些问题与不足?应该怎样精准发力、把握哪些关键点,才能走好教育现代化发展之路?记者日前专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原所长杨小微,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实现现代化,怎样理解教育观念之变

  记者: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建设教育现代化是赶超世界先进教育水平的过程,同时也是随着时代发展和实践深化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过程。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如何更好地理解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做好教育强国的战略部署和总体设计?从战略层面看,教育现代化的提出,要求我们对原有理念进行怎样的调整?

  杨小微:我国教育现代化在目标定位上经历了与时俱进的变化或升级,总脉络是从“面向现代化”到“走向中国特色现代化”,再到“走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从“本土化”到“特色化”到“中国样态”的提升。在国家战略上的定位方面,从教育服务于现代化转到同时实现教育自身现代化,还经历了从“基本实现”到“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量级提升。根据《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并明确提出教育现代化应当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教育的地位,也实现了从“优先发展”到“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地位”再到“强国之动力、强国之基础”的提升。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这一纲领性文件的立意,就是“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战略部署和总体设计”。其中,推进教育现代化是路径,建设教育强国是目的。具体又是通过“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来打造教育强国的。建设教育强国是一个动态提升的过程,要求“推动我国教育不断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前进”。

  在总体设计上,建设教育强国的目标是“总—分—总”设计,即以建成“现代教育体系”、形成“治理新格局”为“总”,中间的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目标为“分”;指导思想、基本理念与总体目标、战略任务,是“虚”“实”相生的设计,思想理念“务虚”,目标任务“务实”;从发展目标、战略任务与实施路径及保障措施的关系看,则体现了“目的—内容—手段—保障”循序渐进、相互关联的战略运作方式。

  从战略理念上看,在总体战略层面,教育、科技、人才三者要从以往“各自为政”的分立思维,校正为“三位一体”的协同思维,使之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在全面战略层面,要在“总—分—总”目标导引下,推动各级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自身现代化;在运作战略层面,应聚焦若干重点难点问题,如深化评价改革、信息技术赋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从细部和局部深化教育改革,推动教育内涵式发展。

  推进教育现代化,需聚焦三个关键主题

  记者:教育现代化是教育的高水平发展状态,是对传统教育的超越,是教育发展理念、发展方式、体系制度等的全方位转变。面向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描绘的教育发展蓝图,在实施层面,需要破解的难题有哪些?

  杨小微: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高质量现代教育体系、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治理新格局,是中国教育现代化在2035年要实现的远景目标。但在实施层面,我们还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

  首先,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最为关键,但三方协同也最为困难。实践中最大的难题,是科技和教育在理念、目标、规划、管理体制、实施机制上如何真正实现融合,并且找准人才发展在其融合中的准确定位。总体看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立足点;坚持科技自立自强,是其发力点;坚持人才引领驱动,是其牵引点。这三个定位,应是破解教育、科技、人才三者融合难题的切入点。

  第二,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这在逻辑上不难理解,但实践中还面临瓶颈。具体而言,要树立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理念,要通过要素配置、结构优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要激发学校活力、形成内生动力,都是难点。

  关涉质量变革的难点,主要是如何破除单一的、只以升学论英雄的片面质量观,树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整体质量观;关涉效率变革的难点,主要是能否摆正维护公平与讲求效率的关系,避免非此即彼的僵化操作,形成相辅相成、相互成全的关系;关涉动力变革的难点,主要是如何正确把握破除旧动能与培育新动能的关系,进一步明确该如何破除以往唯分数唯升学率的“内卷式”旧动能,培育课程创新力、课堂变革力、学校办学活力等新动能。

  最后,各级各类教育改革步入深水区后最需要科学评价,但教育评价的改革需要大力深化。评价标准是否合理,评价能否产生激励力量,评价工具是否科学可行,单一的结果评价能否改进,过程评价能否优化,综合评价能否健全等难题都有待攻克。

  记者:找准教育事业发展与国家现代化进程的联结点,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高质量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所在。在中国教育现代化推进过程中,需聚焦哪些关键主题?

  杨小微:关键主题之一,是将教育、科技、人才融通一体,共同支撑教育强国建设。可大略分为“三者关系研究”“融合机制研究”“强国路径研究”三个分主题。以往在教育、科技和人才各自领域中各自为政的探索,需要转向跨领域、跨行业、跨区域的协作探索,既可以三者中任何一方为主,与另外两方关联或渗透,又可超越三方形成更高层次的统筹。

  关键主题之二,是以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推动中国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一种新发展方式,当下教育的“转方式”就是从追求速度、规模和硬件升级等的外延式发展转向追求公平、优质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式发展,其具体特征是强要素、调结构、优生态,实现教育质量和效益的整体提升。质量变革是导向性的,关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方向;效率变革是过程性的,其关键在于拓展效率视野、提升效率层次、追求效益优先。动力变革是调节性的,关键是如何有效地调动发展主体的积极性。

  关键主题之三,是以深化评价改革推动教育公平、优质和可持续发展。教育评价改革的深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评价方案的顶层设计和不同层面的具体落实,涉及东中西不同梯度及城乡不同地区以及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共性与特殊性,还涉及战略目标与评价指标、评价理念与评价工具、评价过程与评价结果等一系列要素之间的相互转换,既要总览全局,又要条分缕析。可在各个区域、各级各类学校、不同课程领域的评价中,聚焦体现各自特质和需求的关键指标。

  学会“从传统中发现现代”,尝试“从现实中发现未来”

  记者:体制机制创新被视为教育现代化的根本动力。面对当前教育发展面临的紧迫性问题和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我们该聚焦哪些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进行突破创新,确保教育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杨小微:先谈谈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城市化是现代化大趋势,但也要看到乡村普遍落后于城市的现状,教育的整体发展尤其需要补齐乡村教育这块“短板”,除了通过配合乡村振兴战略来同步推进乡村教育现代化之外,还须以更合理更有效的路径与方式来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共生发展。

  根据我们实地调研考察,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普遍面临升学、就业无所适从的尴尬境地。对中职而言,普职融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强化了文化基础和升学导向,然而,想选择升学的中职毕业生可选择的理想大学还不多。为此,有必要推动普职分流模式的创新和多样化,在“3+N”模式基础上探索多种新模式,如中学不分类,但以“课程分流”的方式满足升学与就业不同取向的不同需求。

  特殊教育也是一个薄弱环节,经费投入不足、师生比不当、区域特殊教育资源短缺等问题,阻碍了特殊教育的健康发展。需要进一步扩大特殊教育资源,推进其普惠融合发展。

  机制、模式和技术方面也需要新突破。在机制方面,城乡一体化运作机制在各地已形成一些好的成果和经验。其中,学区和集团办学管理运行机制、基础教育领域中的优质均衡推进机制、综合改革攻坚推进机制、幼儿园学位供给调整机制、优质教育资源扩充机制、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机制、高中办学模式多样化及优质特色发展等,都是值得深入探索的。

  新模式方面,除了已经大量出现的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委托管理、“一校多区/校”“新优质学校”等新模式值得继续挖潜扩容,在推动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医疗康复和信息技术等相结合,创建融合教育示范区和示范校,推进从国家到地方多级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建设等方面,也须加大探索力度。

  新技术方面,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集新观念与新技术于一体的“未来学校”模式,以及人工智能产品在教育中的运用等,都有待组织起一些实验性、模拟式和沉浸式的探索加以实证。

  记者:推进教育现代化,必须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从我国优秀教育传统中汲取营养,积极吸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在这方面,我们应该注意避免哪些问题?

  杨小微: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我国具有“后发优势”,既有经验也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包括教育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可贵的借鉴。基于此,我们一方面要避免“惟洋是瞻”和“食洋不化”,另一方面也要尊重国情、善于借鉴,学会“从传统中发现现代”,也要放开想象、勇于前瞻,尝试“从现实中发现未来”。总之,要在坚守传统与吸纳外来、立足当下与创造未来之间把握合适的度。(光明日报记者 靳晓燕) 【编辑:田博群】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呼和浩特:蒙古族服饰旅拍出圈 年轻人热衷拍最美照片

从次,加强社区机构设施建设,实现老有所托。社区是老年人活动的基本单元。在新加坡,社区内的康养服务、休闲娱乐服务设施非常便利;在公共住房上,鼓励老年人和子女就近居住,促进代际交流。2023年民政部发布的《国家基本养老服务清单》提出,“依托和整合现有资源,发展街道(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或为老服务综合体”。一方面应加大社区层面的设施建设投入,依托卫生服务中心、养老驿站、老年食堂等资源,为老年人就近提供综合性的托养照顾和生活类服务;另一方面,可盘活空置房产、公园、商场等资源,丰富老年人的文体活动场所。

2024粤港澳大湾区花展在深圳启幕

在操作环境复杂的矿山等工业领域,敏锐的“智慧眼睛”满足了行业对生产安全的普遍需求,多年深耕视觉分析算法的南京小视科技,于2023年发布了一款宙初视觉大模型,该模型可支持包括操作人员违规事件检测、车辆检测、自救器检测、安全带检测、长物体检测等上百种类别检测,有效降低了高危行业的生产安全风险。

中国八省市龙舟队齐聚重庆竞渡比拼

检察机关同时起诉指控称,周清玉离职后,利用原担任国家开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等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非法收受他人财物,数额巨大,依法应当以受贿罪、利用影响力受贿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武汉“聪明的车”跑上“智能的路” 似科幻场景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第四届中部(江西)农业机械及零部件展览会首次将农业机械及零部件与种子、农药、肥料、植保等农业内容相结合,推动中部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展会展示面积约6.5万平方米,分为室内展区和室外展区,汇集国内外知名农业企业超200家,涵盖农业机械、农机配件、农药、种子、化肥、植保机械、农业科技成果等2000多个品种,机具上千台(套)。

修复海洋生态 擦亮蔚蓝底色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杭州市决定“隧道要通、御街也要保”,最后调整了原有的严官巷隧道方案,并在遗址基础上建造了南宋遗址陈列馆,鱼和熊掌得以兼得。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